如何应对生二孩“甜蜜的烦恼” 教育访谈-菁菁校园 佟燕玲 235353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职场 > 菁菁校园 > 教育访谈

如何应对生二孩“甜蜜的烦恼”

2017-03-10 07:47 | 来源: 新华网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有人称“二孩时代”已经来临,但部分家庭仍有后顾之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全国人大代表聚焦“全面二孩”,就如何应对生二孩产生的“甜蜜的烦恼”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韩建敏:

  积极应对义务教育师资阶段性短缺问题

  “当前,我国已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必将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带来重大冲击。”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韩建敏建议,要积极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后义务教育师资阶段性短缺的问题。

  韩建敏表示,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阶段性短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不足逐渐显现。中小学校女教师数量远高于男教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女教师怀二孩的人数大幅上升,但教师编制紧缺,难以及时增员,使得部分学校师资在短时间内会出现较大缺口。二是优质师资资源供需失衡。随着学龄人口的增加,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三是教育资源布局不尽合理,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难以满足需求。

  对此,韩建敏认为,必须采取针对性举措,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她建议,一要完善教育资源机构,建立地区性人才储备库,将有经验的退休教师等纳入人才储备库。对短期内的产假式缺员,通过教育部门统筹,对区域内资源进行整合。二要增加义务教育岗位编制,缓解基层师资短缺状况。还可实施“流动编制”聘用改革,推动师资合理配备。所谓“流动编制”,是指聘用体制外的教师从业者作为“流动编制”教师,向阶段性短缺地区派遣,按照“多劳多得”原则进行考核。三是实施教师资源统配,提升区域师资水平。通盘考虑地区内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需求和分配,实现区域内教师有计划流动,确保优秀教师在区域内流动性教学,满足区域内各校对优质师资资源的需求,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

  从三方面入手缓解儿科医务人员短缺

  “目前儿科门诊简单疾病反复就医,轻微症状即刻就医的情况十分突出。‘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让原本就很紧缺的儿科医生短缺问题进一步显现。”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建议,让更多专业化、高素质的儿科医生进入医疗院所,以应对“二孩时代”出现的儿科医务人员短缺问题。

  国家卫计委2016年底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我国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数城市为0.57人,农村为0.47人,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0.85-1.3人的水平。

  此外,儿科医疗的职业还有风险高、薪酬待遇低、医患矛盾多、工作时间长等特点,导致现有的儿科医生持续流失。“儿童疾病大多有起病急、病变快的特点,且儿科患病是‘一儿得病,举家出动’,家长都希望能尽快治疗,这使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延时工作状况比比皆是。”李秋说,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个儿科医师接诊人次是其他科医生的2.4倍。

  缓解儿科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李秋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得从源头——儿科医学院校入手。”李秋认为,应科学规划高等院校儿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儿科医学人才。鼓励喜欢医学、喜欢儿科的年轻人报考医科学院,使更多人才流向儿科这个专业。

  其次是扩大儿科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加大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力度。对已转到其他岗位的儿科医师,鼓励和引导他们返回儿科岗位。还要利用专科儿童医院辅助培训区县儿科医生,解决区县儿科医生的短缺问题。同时,还可设立定向儿科培训专项基金,为培训后直接到基层医院的儿科医生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是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提升儿科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同时,在进修深造、职称晋升、奖金分配和科研立项等方面应有倾斜政策,增加儿科专业的职业吸引力和儿科医师的职业认同感。

记者 何清平

责任编辑: 佟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