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回归淡定需重塑独立价值 今日热点-教育 何长春 279866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小学教育回归淡定需重塑独立价值 今日热点-教育 何长春 279866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今日热点

小学教育回归淡定需重塑独立价值

2019-01-11 14:14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石向阳 绘

  编者按 《小学教育,请回归你的淡定》,2019年元旦当天,我们刊发的一封读者来信,如石入平湖,引发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近日,我们陆续刊发“小学教育漫谈”系列文章,深度呈现读者对这一话题的思考。今天,我们一次性刊发多篇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小学教育回归淡定需重塑独立价值

  王凯

  就在不久前,深冬的寒风中,一位刚刚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送进培训班的父亲,跟我一脸无奈地诉苦,自己的童年现在想起来鲜活而生动,而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再回想自己的童年时,可能只是各种培训班之间的奔波与无休止的课业。小学教育正在远离淡定与从容,被诸多力量裹挟着身不由己,于其中的儿童课业日趋繁重,睡眠一直不足,压力普遍突出,童年开始淡化,原本小学应是心怀梦想的乐园,却成为了真刀真枪的战场。小学教育,被谁按下了快进键?

  学习上的紧张和劳累,生活上的单调与乏味,培训上的加码与刷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开始对无休止的训练与考试抱怨,但是,在抱怨之后,又不自觉地努力参与其中。这种无奈又不自觉的行为成为一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为人诟病却无力反抗的世俗文化,影响着学校教育,消融着教育理想,掌控着学生的生存状态。

  这种状况我们称之为“共错结构”,每个深陷其中的人成为错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满怀无奈却无力退出,期望别人率先改变却常常看不到希望,各种环节相互衔接形成闭环,独立而稳定。小学教育“共错结构”起于竞争,迫于焦虑,逼于考试,累于抢跑。所谓起于竞争,是指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以及就业压力开始凸显,竞争作为一种被认为是通过优胜劣汰来获得优质资源的有效方式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与选拔的竞争,就业与社会分流的竞争逐步转化为教育竞争,原本的育人变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谓迫于焦虑,与家长群体的理想寻租密切相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让孩子成长为理想的自己,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更多地获利,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关关必争,这种焦虑充斥在很多家长的心里,并逐渐向外扩散,将学生与学校纷纷卷入;所谓逼于考试,是指考试带来的奖与惩,带来的各种利益与排名,会倒逼教育教学,即我们常说的怎么考就怎么教;所谓累于抢跑,是指超越课标、拔高教学,常见的是提前学习,小学开始学习初中的内容,以及加深学习,比如小学四年级的英语培训已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难度。笔者曾亲眼见到过一个走出培训考场的孩子,跟家长可怜兮兮地说“我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快烧着了”。

  在竞争、考试、焦虑和抢跑形成的教育共错结构影响下,小学教育常常无法独善其身而选择随波逐流,其结果是教育的独立价值与内在品质正在荒芜,甚至消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物化和工具化,师生之间的温情关爱被利用和冷漠代替,学生之间的互助友爱被敌意和竞争取代,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被孤立和淡漠置换。要想让小学教育重归从容与淡定,需要尝试破解错综复杂的教育共错结构,需要让小学教育重塑独立价值与内在品质。

  小学教育的独立价值体现在对每一个儿童的关注与促进,体现在对每一个儿童独立价值的认识与呵护,关注儿童自主精神的唤起,生命灵动性的释放,生命活力的展现。小学教育的独立价值还体现在促成儿童的幸福童年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虚无缥缈的未来不能给予儿童现实的幸福,现实的幸福存在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重塑小学教育的内在品质,首先要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社会中的人,需要养成人格之独立的必备品格,要懂得保护和尊重儿童的童年价值,尊重儿童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引导他们掌握一生所需的关键能力。

  一言以蔽之,通过学校功能的重新审视,引导学校思考存在的价值和育人的模式,重新组织教育要素,调整教学秩序;引导教师重新思考学科的本质、跨学科的必要和多路径的选择,引导学生穿越学科壁垒,联通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关联知识与生活,彰显学习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让学习本身成为孩子最大的奖赏,让学校生活成就幸福童年。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小学要有自己的指挥系统

  潘照团

  有人说,小学姓小,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干脆不要考试。这不现实,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在中高考之前,小学要做好自己的指挥系统:一二年级做好幼小衔接,三四年级做好中期过渡,五六年级做好小初衔接。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刚刚跨入小学校园,对他们进行热情呵护是第一步,小学是学习的乐园,我们要积极营建让儿童憧憬的美丽殿堂,让他们爱上学习、爱上学校。到了三四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要迎接一定的考试。但考试的形式要科学,教师要把分项评价与期末终评结合起来,既让每一个孩子知晓自己学力强弱的方方面面,又要有整体的综合评价。到了五六年级,这个阶段除了准度,还要讲究一定的答题速度,以便接下来跟初中接轨。

  在学科考试的体系外,还要融入一些韵味,比如让阅读成为最好的作业,让课外阅读走进我们的评价体系,而且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考量学生六年的学业修为。有了六年的长期系统构建,分阶段推进,相信会让小学教育逐渐变得淡定而优雅。

  小学很小,大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对学生评价进行自我调整是学校的权限,也是学校的作为,更是学校的责任。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当以情怀和智慧打造淡定的小学教育。

  (作者系浙江温州市大学城附属学校副校长)

  请赋予小学教育斑斓色彩

  汤勇

  小学阶段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孩子对一些事物处于懵懂认知的萌芽时期,作为给孩子心灵底色着色和未来幸福人生奠基的小学教育,可以说,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对于守护好孩子的童年,让孩子的童年自由而舒展,把童年还给孩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担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

  按理说,小学教育完全可以在这样一个远离喧嚣与浮躁的天地里,教育者可以与孩子们一起放飞教育梦想,让小学教育多一些“真”,多一些理性的回归,多一些常识的践行,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和小学教育能走上淡定从容的道路。

  然而现实的小学教育,却在家长的过度焦虑和教育的功利化双重驱动下,过度地拼时间拼身体,过度地拼跑抢跑,过度地关注考试成绩。其实,对于小学教育,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有对知识枯燥识记之外的更多乐趣。

  小学校园弥漫的不应只是冰冷的分数,充斥的不应只是激烈的竞争,在这样的校园里,应该撒播的是阳光,荡漾的是欢快,闪动的是孩子们活泼而又美丽的身影。

  在课堂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他们被置于课堂的正中央,可以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甚至可以成为“小先生”,用“小先生”教“小先生”。

  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不只是一动不动,正襟危坐,也不只是一个被视作接纳知识的容器,他们可以转动,可以交流,可以举手发言,可以眨巴眨巴眼睛,可以欣赏窗外的风景,甚至可以去捕捉飞进教室的蜻蜓。

  这样的校园,孩子们一边上着文化课,一边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学校里有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诸如体育、器乐、合唱、绘画、手工、棋艺、摄影、舞蹈、话剧、文学、游戏、创客、航模、机器人、科技制作等,完全可供孩子们自由选择,根据兴趣参加。

  如果是寄宿制学校,在晚上,等待他们的不是做不完的作业,接受不完的功课,而是抛开课业,孩子们相聚在一起,看看电视、读读书、排练排练课本剧、搞一个主题晚会、开一个主题班会、弄一个沙龙之类,甚至一部分孩子还可以发发呆,托着下巴,把目光移出教室,透过窗户,看月亮,数星星。

  每天早上,在课余,孩子们读的不应只是课本,他们完全可以广泛涉猎,读自己喜欢的书,读适合他们当下应读的书,在书海中尽情遨游徜徉,与古今大家、志士仁人对话,在书中遇到美好的自己,让自己也变成美好的自己。

  孩子们会有更多机会,像鸟儿一样飞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去郊游,去听蝉鸣蛙叫,去享清风拂面,去感燕剪垂柳,去参观博物馆,去参加劳动体验,去参与社会实践……

  比起孩子们一时的考试成绩,这一切,会让每一个孩子更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我心目中的这种小学教育,要成为现实,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把每个孩子当成孩子来看待,把身边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只要我们具有同理心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想象我们当年作为孩子时的所期所盼,作为童年阶段的所言所行,只要我们重新审视小学教育的价值,拒绝功利思维和政绩思维。

  赋予小学教育以童年的斑斓与色彩,给小学教育以童年的记忆和回味,这样的小学教育,一定是多姿而又璀璨的,也是绚烂而又美好的。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教育管理要坚持以生为本

  王飞

  小学教育中,忽视儿童的主体权利和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看作“管教”对象,无视儿童是学习主体的现象较为常见,其典型表现就是较为普遍的惩罚性、超难度及超数量的作业及过度关注考试成绩,还有参加各类辅导班等现象。

  小学教育要回归淡定与从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在这一理念下,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发展,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塑造学生人格。在这一过程中,不再以单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必须改变小学教育中的课程观念。坚持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观转向学生中心课程观,不再单纯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需要,小学教育课程设置要以儿童所能从事的活动为中心,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

  必须彻底改变小学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只是学习的接收者的观念。建立“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构建一种“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活动组织,教师所扮演的只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这样的教学过程必将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拓展素质、激发创造性的过程。

  小学教育中的评价标准要实施多元评价体系。学生评价在“素质教育为导向,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前提下,做到评价内容和方式等多元化。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关注知识掌握,还要注重认知、情感、技能和学习经历、经验和方法。评价方式上做到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反思性评价等相结合。

  (作者系甘肃陇东学院副教授)

  让伪装的“按教育规律办学”没有市场

  徐华

  一些地区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诸如科学的教育观及按规律办学的道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懂,可为什么这么难落实呢?

  私下里和一些老师、校长交流,他们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我也是没办法呀。”现实中,一个开全、开足、上好国家规定课程的班级是考不过另一个不上一节副科课的班级的。如果说不按教育规律教学或办学可以获得嘉奖晋升,而真正按教育规律教学或办学却可能面临批评受罚,那么小学教育只会越来越不淡定,形成“逆向淘汰”的氛围。

  其实,在一些地方,小学教师的应试压力并不低于中学教师,哪怕这个地区的小学并不存在小升初的择校压力。在这种为了提高一两分而努力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们无暇关注其他。“哪里是在考学生,分明是在考教师”,许多小学教师并不糊涂,但身不由己。

  现实中,在上级领导视察时,一些小学呈现出的是一派素质教育的繁荣景象,言必称“按教育规律办学”;一旦领导离开,学校马上变脸,将“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做法演绎得淋漓尽致。

  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愈演愈烈,与一些地方的教育管理者“懒政”和没有担当是紧密相关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基层教育管理者眼中,如果不按教育规律办学带来的收益远大于按规律办学,那他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按规律办学或是伪装成按规律办学。因此,就小学教育而言,树立正面典型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对学校管理者中的“两面人”的做法进行“精确打击”,追责到人。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教师)

编辑: 何长春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