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次南极科考吉大科考队成功获取首支冰下基层岩心 今日热点-教育 何长春 283733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第35次南极科考吉大科考队成功获取首支冰下基层岩心 今日热点-教育 何长春 283733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今日热点

第35次南极科考吉大科考队成功获取首支冰下基层岩心

2019-03-15 09:04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这次我们经过整个南极夏季的工作,完成了设备的组装、运输、调试、试钻,最后进行了正式的深冰芯的钻探,钻穿了将近200米的冰盖,获得了连续的冰芯和冰下基岩岩心。这个冰芯是该区域首支冰下基岩的冰芯,岩心同时是我国在南极获得的首支冰下基岩的岩心,中国也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吉林大学科考队领队张楠对中国吉林网说道。

  3月13日第35次南极科考吉林大学科考队师生凯旋。15日下午,整个科考队的六位师生齐聚吉林大学鼎新楼,讲述在南极发生的故事以及在南极整个科考的过程。

  据了解,本次钻探工作依托于吉林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极地深冰下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该项目合作单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本次钻探成功是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验证了钻探设备的可靠性,为我国深入开展极地钻探工程、获取更多南极深冰下的岩心样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研究南极冰盖运动和演化以及东南极冰下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后续更好地进行南极冰盖考察与研究奠定基础。

  资料图片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吉林大学科考队领队张楠告诉中国吉林网:“这是我们第一次把我们吉林大学自己的科研项目拿到南极去进行现场的实施和应用。近几年人类的重大发现之一,就是在南极的冰盖下面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如何去探索这个世界,我们就要有打开这个世界的钥匙,可以说钻探技术就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今年1月23日,张楠带领队员正式开钻,5天后突破浅冰层、开始钻进深部冰层。2月10日钻探取得突破,钻到191米时进入冰岩夹层。

  此次钻探的地点在中山站往南约12公里的南极冰盖上,极地钻探装备成功钻穿近200米厚的南极冰盖,首次获取了连续的冰芯样品和冰下岩心样品。

  资料图片

  说到此次科研的难度,气候条件无疑是最考验科研队员的一大难关。就南极昆仑站来讲,整个工作期间,白天的平均气温在零下30到35摄氏度左右,这对于设备和人员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回想起自己刚到南极的经历,吉林大学科考队队员刘昀忱也有很大的感触:“当我第一次听说要去南极科考的消息时,当时内心非常激动,但是当时我妻子已经怀孕四个月了,正是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当时我也犹豫了很长时间,也曾想放弃这次机会。是我老婆一次又一次的鼓励我,她非常支持我,我觉得是她给了我动力。”

  很多人印象中的南极应该是冰雪一色,很壮美的一幅景象。刘昀忱的最初感受也是如此,不过慢慢他对于南极的印象就发生了改变,“刚到达南极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了茫茫无际的冰雪世界,天连着雪,雪连着天。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壮观很美丽,可是后来慢慢地就会觉得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孤寂。我们工作的地点靠近海边,风吹来的时候会把地上的雪一并吹起,吹到脸上时就犹如石砾一样,很多队员都被冻伤了。”

  131天的科考时间,队员们每天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度过,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长达1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每一项对于队员们都是一种考验。

  鲁思宇已经是第二次参加南极科考项目了,这次的科考感触对于他而言也是更深刻的,“我觉得这次更成熟了,身上承担的工作和任务也更重了。这次的工作量非常大,我们完成得也非常圆满。”

  据介绍,自2011年起至今,吉林大学已有26名师生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并成功钻取迄今为止国际南极冰架研究中结构最完整、质量最好的一支冰架冰芯。

  “冰芯被誉为时间的容器,因为南极是一个非常纯净的大陆,在这里通过历年的降水和降雪,会把很多古老的气候信息留下来。冰盖其实就是一个历史气象信息的载体。我们分析冰芯的话,对其中的气体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重塑地球古气候的变化,进而推演地球未来气候的变化。另外我们破解地下基岩可以为冰下地质构造还有冰下地质环境以及冰下水环境的相关研究带来佐证。同时还可能在冰下地层里面发现新的流动层微生物,这些都是国际上最关注的问题。”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吉林大学科考队领队张楠对中国吉林网说道。

  以后吉林大学科考队还会对冰芯和各类样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也会和国内外各科研机构进行密切的合作,来解决更多的科学问题。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周守海 摄影 李煦 摄像 马瑞

编辑: 何长春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