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未来青年科学家?听听院士大咖们怎么说 今日热点-教育 王洪森 298317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如何培养未来青年科学家?听听院士大咖们怎么说 今日热点-教育 王洪森 298317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今日热点

如何培养未来青年科学家?听听院士大咖们怎么说

2019-10-23 09:59 | 来源: 新华网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俄罗斯科学工程协会联合会共同发起的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在“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分论坛现场,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围绕“不同文化下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形成”“教育如何应对科技发展引发的新问题”等话题展开了研讨。分论坛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任福君主持。

QQ截图20191023095856.jpg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发言

  郭东明在发言中表示,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追求真理时的怀疑、批判和证实。它鼓舞科学家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它虽无形,但存在于每一个有素养的科研人员的思想和习惯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青年科学家。

  “求知、探索、厚德、担当,都应该体现在每一位青年科学家的身体力行之中。”郭东明认为,教育是培养青年科学家科学精神的唯一途径,它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关注情感、道德、人格,循循善诱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历史责仼感,丰富青年科学家的思想、信仰和心灵,以实现科学对生命的意义。

  郭东明在发言中表示,国际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愈发突出。对教育变革的思考将成为科技新时代的召唤。他认为:“要把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大胆创新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让创新意识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创新智慧充分释放、让创新力量充分涌流;要给青年科学家营造宽容、开放的人才培养环境,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科学精神扎下根来;要倡导对自然科学进行人文思考,积极推进科学与人文的互通共融;要多为青年学者交流搭建平台,激励他们勇于突破,追求国际上的卓越。”

QQ截图20191023095936.jpg

  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发言

  吴朝晖以浙江大学的实际经验为例子与来宾分享了“科技与教育融合下的创新型大学建设”和自己对于“青年科学家培养”的思考,发言中,他从青年科学家培养的角度,探讨了科研教育融合下的创新型大学建设。

  发言中,吴朝晖描述了自己眼中的未来高等教育前景:“未来的世界科技中心和世界教育中心将结伴而行,互为支撑。当然,教育中心应当适当地超前,提供人力源泉,创新人才和知识动力。”吴朝晖认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变化,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创新成为未来教育的关键,创新、人才和教育形成了互动发展的生态环境。

  吴朝晖向来宾介绍了浙江大学在科研和育人双重融合下的创新型大学的治理模式。他表示:“我们认为创新型大学要培养拔尖、创新、创造性人才,并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将不断地创新大学治理的模式。

  谈到“青年科学家的使命与成长”,吴朝晖认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将指引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我们提倡青年科学家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包括要胸怀祖国、勇攀高峰、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等多方面的精神。此外,青年科学家的时代使命,还应该包括要成为原始创新和前沿引领的主力军,主动联动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合作,组织参加重大的科学规程等。”

QQ截图20191023095950.jpg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发言

  钱旭红在发言中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家培养的典型案例以及自己对于“当代科学精神”的思考。在发言中他将当代的科学精神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百家争鸣,它提供了质疑。二是兼容并包,它告诉我们整合。三是想象创造,它告诉了我们创新。他认为,这三点提供了我们批判的精神、开放的精神和创造的精神。而这一切就是我们对年轻人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和训练的重要的背景支撑。

  钱旭红表示,在科技快速发展、文化碰撞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东西方在思维模式、技术侧重等方面的差异和碰撞同时也是一种机会和机遇。他介绍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将之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的做法:第一,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的“全人”型科学家。第二,要超越传统的学科专业分类,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应用和实践情境下,面向重大问题培养青年科学家。

记者 王琦

编辑: 王洪森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