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校以来,重庆医科大学一直秉承医学教育初心,肩负着教育与健康两大民生工程,不断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持续开展高水平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为国家战略需求贡献重医力量。
5月22日下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医科大学,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实地探访重庆医科大学,了解学校附属医院建设发展情况,挖掘重医振兴乡村、支援医疗薄弱地区背后的故事。
“医”心为民,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近年来,学校及附属医院积极参加实施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实践,第一批共派出驻村第一书记16名,工作队员1名,积极投身石柱县、黔江区、巫溪县、开州区、忠县地区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紧盯对口帮扶地区重点需求,发挥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医疗健康、专业人才四大资源优势,找准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自身方位和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充分展现“重医智慧”和“重医力量”,取得阶段性成效。
重医附一院驻村第一书记廖正步在为村民义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廖正步是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同时也是巫溪县双箭村驻村第一书记。双箭村乡亲们出行困难、看病不便。于是,廖正步决定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来自附属第一医院的其他几位第一书记组建“流动医院”义诊团,每月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义诊活动。
此外,廖正步与其他4位派驻巫溪县的驻村第一书记,针对巫溪地域特色和发病规律,编写了《巫溪慢性病管理指南》,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群众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
重医附属口腔医院为对口帮扶的乡镇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据了解,重医其他附属医院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也行走在医疗帮扶第一线:附属永川医院党委书记王群波带队两年来在桥头镇和马鹿村开展医疗义诊9次,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曾秋铭是附属大学城医院派驻石柱县悦崃镇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在对口帮扶的东木村建立“驻村书记健康工作室”,定期到村卫生室为医务人员进行专科业务培训,并送去设备和药品;附属口腔医院与对口帮扶忠县人民医院签订帮扶协议书,打通口腔专科共建、双向转诊等多帮扶渠道,提升忠县口腔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助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学校和各附属医院采用双向合作培养人才和免费带教、代训医务工作者等方式助力乡村人才培养,同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智力优势为对口帮扶乡镇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帮助发展特色产业。
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医生杨超是黄桥社区驻村第一书记。他组织社区通过村民代表会议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及黄桥社区自治章程,制定黄桥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创建评选方案,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及精神文明风貌。经济方面,杨超持续推进第一产业发展,巩固蚕桑、生猪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肉牛产业。2022年,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黄桥社区也获得黄溪镇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彻底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
附属第一医院创新“四步曲”健康扶贫举措;附属第二医院医院采取扶贫干部驻村扎根一线,以产业发展、劳务输出为重点以输血+造血模式助力困难群众脱贫增收;双龙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柯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当地产业发展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四方村驻村第一书记龚涛走村串户,积极帮助村民防止因病返贫、因学返贫;东木村驻村第一书记曾秋铭积极协助村民发展高山特色水稻种植和避暑农家乐等产业……
在学校及各附属医院党政和驻村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乡村振兴工作得到充分认可。学校荣获首批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创新案例“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重庆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2022年十佳案例提名奖;附一院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群体荣获第二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附二院荣获重庆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2022年十佳案例提名奖。
“医”无反顾,推进建设“健康中国”
重庆医科大学现有附属医院15所。近年来,学校各附属医院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在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中贡献重医力量。
附属第一医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对口支援帮扶型、基层服务能力帮扶提升型、帮扶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型和三甲后帮扶合作型等多种措施。帮扶各医院集团成员单位获批市级临床重点/特色专科136个、指导开展新/特色技术4131个,获批科研立项1832项。牵头成立西部呼吸介入联盟、西部放射专科联盟等39个专科联盟。
2021年,重医附一院党委书记许平向巫溪县通城镇卫生院捐赠药品和医疗耗材。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近十年来,附属第二医院致力于引导资源向薄弱区扩容集聚,有效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区县,建成“公立+民营,省内+省外”“1+9”医联体集团(紧密型6家,松散型3家),也是国内首家跨省域的城市医疗集团,覆盖川渝两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区县乡镇卫生院214家,康复及护理机构1家,辐射人口640余万。
2019年,重医附二院党委书记王大刚带队前往黔江山坳村调研金溪被服厂。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2017年,附属儿童医院成立西部儿科发展联盟,建立了覆盖中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共225家单位的跨区域儿科专科联盟,形成了西部儿科发展联盟-西南儿科联盟、西北儿科联盟-西部各省级儿科联盟的三级联盟框架。
附属口腔医院牵头建立了重庆市口腔专科联盟,截至目前,成员单位共73家,跨省联盟单位19家,覆盖西部12个省市,共同推动西部口腔医学事业蓬勃发展。
进入新时代,重庆医科大学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依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学校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开展,以民族大团结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重医附一院骨科主任黄伟在昌都市芒康县髋膝关节疾病贫困患者进行免费复筛及手术。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渝藏情深,健康攻坚。
1995年起,重庆开始对口支援昌都。2015年,中组部指定由重庆直接对口昌都市人民医院,以“以省包院”“以院包科”模式,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推动当地各级医疗卫生事业提升发展,切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实效。重庆迅速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行动,重庆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形成了帮扶昌都市人民医院的主导力量。
附属儿童医院昌都先心病儿童救治专项行动。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5年来,各附属医院派驻长期援藏专家24人、短期柔性援藏专家18人、专项援藏专家148人,援建了昌都远程心电会诊平台及昌都人民医院,以及下辖4个县的远程超声会诊、教学及质控平台,捐赠设备设施等共340余万元,开展新技术上百项。各附属医院还组织了多批专家医疗队,奔赴民族聚居地区和散居区开展义诊、医疗救治、科普讲学等工作,为藏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重庆医科大学是一所因西迁而生的学校,学校积极发扬“西迁精神”,又把知识和关爱向西传递,一代代重医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无私奉献、共传薪火。
重医附二院刘长安教授指导凉山卫校学生临床实习。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1995年,为服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教育事业发展,重庆医科大学开始支援四川凉山卫生学校办学,两校联办医学专业大专班。28年来,重医共选派289名教师赴凉山实地授课,无偿接收卫校教师和实习医师1500余名到校本部进修学习,极大激发了大凉山地区医学教育体系内生动力。如今,凉山卫校已为社会培养毕业生2104名,其中70%的毕业生在凉山州就业,已成为凉山卫生系统尤其是基层、农村防病治病不可替代的“主力军”。
2023年5月,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重医人初心不改、赓续帮扶凉山州医学教育卫生事业的感人故事登上了央视综合频道CCTV-1特别节目。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党和国家与学校改革发展更需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良好氛围。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进一步积极探索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持之以恒坚持做好教育医疗对口援助民族地区工作,继续发扬西迁精神,用担当和责任,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健康中国战略展现重医力量。
“医”路前行,医疗援外谱写“大爱之歌”
援外医疗是一项中国特色的外交和政治事业。学校和附属医院高度重视援外医疗工作,各附属医院派遣多名医务人员奔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巴巴多斯等非洲国家,执行国家援外任务,彰显大国担当的“中国名片”,将医者仁心撒向非洲。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援巴布亚新几内亚队员刘振球医生救治的新生儿。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附属儿童医院刘振球副主任医师是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副队长。2021年3月,他来到巴新莫尔兹比港,开启了他的援外之旅。为有效降低莫港总医院的新生儿死亡率,刘振球主动留任一年,积极在科室开展新生儿复苏、新生儿危重症早期识别及救治等方面的培训。
他开创新生儿呼吸机辅助通气新技术,成功救治了一例严重呼吸衰竭的新生儿男婴,患儿顺利康复出院。在患儿出院庆祝活动中,孩子妈妈专门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请求这位来自中国的医生刘振球给孩子取一个中国名字。经过慎重思考,刘振球给孩子取名为“泰乐”,英文名“Taylor”,寓意“否极泰来,平安喜乐”,患儿父母非常喜欢这个名字。
2023年5月,附属儿童医院荣获“重庆市援外医疗工作突出贡献集体”,刘振球荣获“重庆市援外医疗工作突出贡献个人”。
附属第一医院先后向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巴巴多斯两个国家派驻医疗专家32人次,其中2人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先进个人”称号,1人荣获全国“最美援外医生”称号,1人荣获重庆市援外医疗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并获记功奖励,7人获重庆市援外医疗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并获嘉奖。医院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援外医疗工作突出贡献集体”和记功奖励。据统计,附属第二医院累计向巴巴多斯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派出12批次共17名援外医疗队员。2023年医院荣获“重庆市援外医疗工作突出贡献集体”和记功奖励。
在重医,无论是深耕医学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还是面对病痛恪尽职守的医务工作者,亦或者是坚守医学教育阵地的在职教师,每个人都有一颗敬畏生命的心,并怀着对医学的敬仰,在自己的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