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感谢贫穷”背后的自强不息 教育信息早知道-教育职场 何长春 269936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读懂“感谢贫穷”背后的自强不息 教育信息早知道-教育职场 何长春 269936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职场 > 教育信息早知道

读懂“感谢贫穷”背后的自强不息

2018-08-01 09:06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既不应把“感谢贫穷”误读为赞美贫穷,也不必把“感谢贫穷”放到“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的对立位置,更不该高高在上地把炮火集中在“感谢贫穷”这四个字上,而忽视了它背后复杂的生活背景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当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河北衡水18岁女生王心仪那里时,她正在一家辅导机构打工做辅导员,补贴家用。王心仪出生在衡水枣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境窘迫: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

  这与前几天云南一名考生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一样,都是让人感动的励志故事。但这次舆论讨论的焦点却有点偏了,王心仪曾经写过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被翻了出来,并被冠以“感谢贫穷”之题广泛传播,继而引发了不少争论。反对者认为“贫穷就是贫穷,绝对不值得感谢”“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是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从王心仪的经历和那篇文章的内容来看,她对贫穷的体验和理解其实比很多人都要深刻,“姥姥辛苦了一生,却未换来一日的闲暇”“经济的窘境的确将一家人推向了绝望的深渊”。“感谢贫穷”的背后既不是对贫穷的无知,也不是美化和浪漫化贫穷,更不是给大家灌鸡汤。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固然不值得鼓励和赞美,但是不幸处于此等境况之下,面对贫穷以及贫穷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是对他人的优渥生活羡慕嫉妒恨,还是怨天尤人,为什么让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抑或是破罐子破摔?一个18岁的女孩,除了坚强面对,并以微薄的力量努力改变这一切之外,并没有其他的选择。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贫穷一直是王心仪的敌人,显然,她虽然曾经被贫穷所困扰,但是没有被击倒,而是直面现实,努力学习,用自己的乐观、勇敢以及获得的成绩宣告了自己的胜利。“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贫穷可以动摇很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王心仪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在这种生活经历中获得的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力量。我们不妨把“感谢贫穷”这篇文章看作是战胜贫穷的胜利宣言以及与生活的和解书,胜利者才有资格“感谢贫穷”,坦然面对才有资格与生活和解。

  既不应把“感谢贫穷”误读为赞美贫穷,也不必把“感谢贫穷”放到“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的对立位置,更不该高高在上地把炮火集中在“感谢贫穷”这四个字上,而忽视了它背后复杂的生活背景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命运或许不公,我们痛恨贫穷,痛恨人类的一切苦难,但是人类暂时还无法彻底告别它们,总有人或者总有人会在某些时候陷入这种痛苦的境地。对有些人来说,贫穷是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我们又的确难以否认它比顺境更能够激发潜能,养成百折不挠、坚毅不拔的品质。贫穷也好,富裕也罢,个人对现实顽强不屈的姿态很大程度决定了他能否摆脱环境的限制,而这也正是王心仪“感谢贫穷”一文中所传递出来的最大价值。退一万步,“感谢贫穷”至少比怨愤命运更有价值。

  去年,北京考生熊轩昂的一番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相对于熊轩昂来说,王心仪考上北大之路尤其艰难,期间必然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这也是寒门学子考上名校备受舆论关注的原因所在。所以,面对社会鸿沟,肯定个人的奋斗精神之外,还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加大扶贫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填平社会鸿沟,为寒门学子畅通向上通道,让这类自强不息的故事越来越多。(杨三喜)

编辑: 何长春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