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现由东北师大附中十位高三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今年高考试卷,并做试卷分析,以期为高一、高二的同学们学科学习指明方向。
政治
教师简介:
张辉,中教高级,东北师大附中政治教师,高三政治学科组长。
试卷分析:
2019年全国Ⅱ卷命题较之往年基本稳定,整体难度适中,但命题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一定创新,试题力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改革开放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紧扣时代主旋律,体现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贴合改革开放40周年和建国70周年的时代背景,通过试题激发、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时代。哲学主观题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时代楷模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伟大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政治生活主观题,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脱贫攻坚,着眼全面小康。通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伟大时代中各种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紧扣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增强试卷文化感染能力。命题展现了伟大的劳动者精神,充分展现了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了试题试卷的文化感染力。试题以“雪线邮递员”为材料,引导学生增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文化生活主观题从“敬业”着眼,让学生理解培育和践行爱岗敬业精神的意义和启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理解社会热点,今年经济生活主观题以企业积极“走出去”为材料,让学生关注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重要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深化对企业成功因素的理解。
坚持相对稳定与变化创新的统一。从历年的对比来看,2019年全国Ⅱ卷在主观试题设问上有所调整,主观试题大题有3道:38一问考查经济(18年为两问)、39一问考查政治、40题3问,(1)考查哲学、(2)考查文化、(3)为开放性试题,2019年此题明确考察文化生活。19年分值有所调整。经济生活30分,政治生活24分、文化生活22分、生活与哲学24分,但仍然保持看保持了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分值分布特点。
第39题,要求学生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材料提供的六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中任选三项原则,分别阐述坚持这些原则的理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作答内容。这样设计增加了学生作答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这种灵活作答的题型,对于2020年及之后的高考考生有重大启示,要求学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学习指津
基于近几年全国‖卷的特点,给新高一、高二同学的学习指津:
升入高中以后,多数同学可能都感到高中政治比初中政治难学了。其实并不是这样,高中政治相对于初中政治来说,高中政治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但如果你肯下工夫、方法得当的话,相对来说就不会太难了,逐渐也会对这门学科增加一些兴趣,就会觉得政治其实和别的学科一样好学、一样有趣。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学好政治课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听讲。上课专心致志地听取教师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述、分析,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听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笔记,随时记录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重点,边听边记,既可以加深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课后的复习做准备。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A.运用记忆技巧。B.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C.多思多用,熟能生巧。D.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E.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本为本,学会看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所在,当然也需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一些参考书,但决不能抛开课本。看课本应该做到四看:看目录(经常看)、看序言(尤其是每课的序言)、看内容(大小字、黑体字、楷体字都要看)、看小结(课后小结是每课知识点的浓缩和概括)。看内容、看小结以加强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基础;看目录、看序言以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掌握、是关键。
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我们的政治课理论是可以分析现实的,这是它生命力之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就是经济,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地去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要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
勤于动笔,善于总结。每一门政治课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一节课、一单元、一本书后,要学会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的内容,自己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采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形式,使知识的脉络一目了然,这样,不仅每一课的知识十分清晰,而且本门课程的逻辑结构也明明白白。对知识体系的把握上要用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演绎)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运用“是什么(概念、性质、内容、本质等)、为什么(原因等)、怎么样(意义、危害等)、怎么办(手段、措施等)”的逻辑层次来联系知识点。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框题的学习和归纳,就包括“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目标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以及“怎样进行宏观调控”三个层次归纳知识点。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冷静思考,融会贯通。由于政治课的理论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学好政治课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的办法,而要多思,勤思。政治课是一门关于思维的学科,没有思想,人云亦云,是学不好政治课的。经过大脑冷静的思考,我们会寻找到基本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适当练习,提高能力。练习就是要适当做一些作业,作业分为两大类:基本原理的练习和原理应用的练习。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否牢固;后者的目的主要是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每一次作业,实际上就是一次开卷考试,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真实水平进行一次考核。因此,练习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定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决不能应付差事,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
历史
教师简介:
纪巍,吉林省科研骨干教师,吉林省教学新秀,长春市骨干教师,长春市新高考命题人才库成员,长春市解题能手,东北师大附中元晖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标兵,东北师大附中优秀班主任,高三历史学科组组长。
试卷分析: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强调必备知识,即基本史实的掌握以及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避免“偏、难、怪、深”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主观题的问题设计还是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均以考试大纲为基本依据,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25题、第26题和第27题分别考查儒家思想以及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二、倡导五育并举鲜明导向,提倡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审美能力与修养纳入高考考查范围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结合知识内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既能实现考查目标、又结合学科知识的素材,引导考生实现人文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传统诗歌的鉴赏,将审美活动融入到试题的作答过程中,体味宋诗以理为诗的美学特点。第47题考查司马相如的生平引导学生去关注汉代文学作品赋。
三、注重对关键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必须回到历史现场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史论结合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5题将日本中下级武士的命运置于明治维新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要求考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第42题充分运用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在唯物史观引领下运用文明分析的方法体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四、在主流价值观念引导下,不回避热点。历史学最重要的功能是经世致用。因此在2019年的高考历史考查中41题关注了古今中外贸易的问题。第29题回应了五四运动100周年的热点。第33题则关注了法国大革命这一热点问题。
学习指导:
作为还处在备战高考中的高一及高二学生来说,针对高考试题考查特点,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充分利用一轮复习时间夯实基础,落实学科核心主干知识,构建起通史的时间顺序,注重培养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加强练习,尤其高考真题的学习及钻研,能够充分把握历史学科命题方向及高考考查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三、关注天下大事,特别关注领导人讲话中体现的国家大政方针,做到心怀天下,学以致用。
四、拓展视野,注重阅读,提高历史学科理论水平,掌握历史学的规律,培养自己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的方法。推荐阅读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为历史学辩护》。
地理
教师简介:
田刚,中教高级,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地理学科组长。
试题评价:
2019年全国Ⅱ卷地理学科依然延续了近些年高考命题的特点,保持了稳中求进的风格。试题强化“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立足地理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加强对应用能力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整体难度不大,没有偏、难、怪题,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学生熟悉的演绎方式呈献,试卷卷面使学生“一见如故”。总体特征如下:
1. 在知识考察上,侧重学科主干知识,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地理试题一贯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结合生产、生活中的案例,利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的问题。试题本身虽然求新求变,灵活性较强,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不变,所以今年考题中仍是涉及城市、地形、气候、农业、环境等主干知识。
2. 在问题设置上,突出关键能力考查,体现人才选拔功能。
近年高考试题,关注综合分析,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考查,鼓励思维的创新探究。继续设置开放性设问,给予考生进行个性表达的空间。例如第37题第(4)问,让学生围绕滑雪场的各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突出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3. 在素材选取上,密切联系生活,重视生活中的地理。
高考地理试题的情境设计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社会发展,国家重大政策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第36题,以云南省大理宾川县“治贫先治水”的发展理念为例,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选择题第4题涉及的快递业务,也越来越走近人们的生活。
学习建议:
给高一、高二文科同学的建议:
1. 注重日常积累,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最核心的考查内容就是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但不要“死”学教材,要学活教材。地理学科涉及的概念、地理事物较多,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并学会知识迁移;多积累分析常见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即所谓答题套路)。
2. 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课堂笔记等形式,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结构,并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 观察生产和生活,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要善于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并逐步培养用学过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适当训练,注重反思。
不要目追求做题的数量,要适量、有目的的做题,要做好题、做真题,做题后要常反思、常总结。
撰稿:张辉、纪巍、田刚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