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张阔在“中国民歌演唱及赏析”课堂上开展情境教学。 张文杰 摄
“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咱们拉不上个话话见不上个面……”教室内,一位身穿羊皮袄、头系三道蓝条白头巾的中年男教师唱着浓浓方言味儿的信天游,听着他的歌声,学生们仿佛穿过漫天黄沙……这是日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民歌演唱与赏析”课堂上的一幕。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民歌,授课教师张阔副教授在这节“黄土地上的信天游”的课堂情境营造上做了充分准备。
在学生们眼中,张阔是一位能让传统民歌在课堂上大放异彩的“造型师”:讲陕北民歌,他就把白头巾系到头上;讲东北民歌,就在课堂上刮起一阵“东北风”;讲新疆民歌,他会在头上戴一顶六角小帽……“如果不在一个情境中去传授一种艺术,那就等于纸上谈兵。以信天游为例,学生连黄河都没见过,没有把自己置身在黄河边直抒胸臆,他就没法儿体会到歌曲当中的情感和文化。”张阔对每一节课的精心设计,既营造了一种带入感,又把认真的上课态度传递给学生,感染带动学生们静下心去学习和体会。
说到中国传统民歌这门课,张阔感触颇深。授课十余年来,他能明显感受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少。对此,他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为了掌握年轻学生的关注点,他会主动留意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平台和话题,和学生交流时,不时“蹦”出几个网络热词,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课堂上,将流行音乐、网红歌曲与传统民歌放在一起对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量还原民歌的“原生态”歌唱场景,张嘴就来的各种方言以及强大知识储备,都引得学生赞叹连连。这样一来,中国民歌的课堂上,学生们的“抬头率”提高了。
还有一些学生起初会觉得传统民歌有些“土”,如何让学生们放下抵触,真正去体会传统民歌的魅力呢?张阔认为最重要的是将“尊重的教育”和“创造的教育”这两个理念融汇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尊重课堂,尊重学生,放低“身段儿”,和学生多交流。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考虑如何有效地传递知识,才能传递好知识。张阔说:“我不太习惯使用一个固定的教案,我渴望在讲课过程中激发瞬间的灵感,这些灵感有不少是学生和我互动时迸发出来的。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有些学生从第一次上课那种不耐烦的状态逐渐变得富有灵气,在民歌演唱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创造的教育’。”
长春日报记者 徐菲菲 本报通讯员 谭海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