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客观把握创新型创业规律,对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华网《读懂创新的密码》栏目邀请高校创新创业负责人就各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展开了探讨。日前,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杨道建介绍了江苏大学“双创”教育实践,解析了高校创新的奥义。
深化专创融合 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杨道建认为,高等教育在自身高质量发展以及通过自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创新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将促进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供给方面的提升,不仅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水平,更能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提供切实有力的才智支撑。
高校要深化专创融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融合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使其成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应采取多样化措施,理性引导,使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真正内涵,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相关活动。
其次,要强化师资力量。从丰富师资结构和提升师资水平两方面入手。师资的构成应体现专业性和多样性,更多配备具有创新创业专业背景的教师。要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与企业经营实践等形式,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鼓励教师将实践内容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以自身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最后,要完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要让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实现全面、渐进式的有机融合,并逐渐增加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由通识性融合逐渐向专业性融合过渡。同时要搭建综合实践平台,满足学生应用融合知识的需求,强化整体协同效应。
创新创业教育升级面临观念与现实的双重难点
杨道建提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升级中面临着观念与现实的双重困境。观念性问题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尚需进一步的培养。现实难点在目前高校缺乏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一般由学生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或者由企业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师兼任,既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也很少有接受过专业机构认证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和深层次发展遇到瓶颈。
其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来看,更多地关注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创新创业技巧以及创新创业过程等方面知识的传授,缺乏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双创人才
杨道建介绍,江苏大学紧扣办学及专业特色,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产品开发型、专业服务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形成“纵向层级推进能力发展,横向多元协同双创资源”的模式。近年来,学校获评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等。
未来,学校将继续强化师资力量,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通过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创建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其次,继续完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按照不同学科学生及专业的要求,分门别类明确教学目标,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同时,丰富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探索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或将采用虚拟仿真等直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他谈到,江苏大学高度重视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屡获佳绩。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赛事机制,通过创新创业赛事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浓郁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为参赛学生、指导教师设置不同等级的奖项、奖金,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年终评优以及岗位晋级的重要条件,纳入到绩效管理指标中。
高校应做好普适性创新创业教育
杨道建认为,现代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充满朝气,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大学期间创业是创业成本最低的时期,当学生创业想法成熟的时候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应做好引导,普适性地帮助学生植入创新创业基因,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他们以后在公司内创业或者自主创业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此外,针对在校期间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学校要协同政校企各方资源,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和帮扶。
他表示,双创类竞赛只要学生坚持参与,就能够有看得见的进步,会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需进一步培养,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就会更有可能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价值的成果。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它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