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支招】
幼儿爱上新班级,不难!
合班,应考虑到两个重要的主体:幼儿和教师。一切做法,都应以幼儿和教师的利益为先。
合班人数不宜过多
不能为了让教师多休几天而大范围合班,出现一个班四五十人的大班制情形,这样既不利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存在安全隐患,也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使带班教师倍感疲惫。而小范围、小规模的合班则较合理,既能使教师照顾到每个幼儿,又减少了安全风险,更易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我园多年坚持两个班级合班,这样班级幼儿人数不会太多,基本保持二十多人。两个班级六位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三人一组上班,三人一同休班,上班的三人不能是同一个班级的,必须保证原班级有一两人,从而减少孩子因为不认识新教师而产生不适应的情况,同时也可避免教师因为不熟悉孩子而出现意外情况。合班的两个班级为不同年龄段,目的是让孩子们体验平时体验不到的混龄班教育,感受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一起的生活。
合理应对合班出现的问题
合班后,个别孩子特别是小班孩子可能会出现哭闹、不适应的状况。主要有三种情形:
镜头一:“我要回自己班”
合班后,琳琳早上极不情愿地来到幼儿园,抹着眼泪,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放。班级王老师经过耐心询问得知,琳琳认为“这不是我的班,我要回自己班”,原来小家伙“认生”呢。
分析及应对:幼儿对新环境不适应,由此引发情绪波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对此,原班教师应分析孩子最喜欢自己班级内的哪个区域、什么玩具,将新班级内布置出部分相似的场景,把孩子最熟悉、喜爱的玩具带过来,缓解孩子的焦虑心理。同时,教师可带孩子参观新班级内的环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其留恋情绪。
镜头二:小小影子人
合班后,琪琪的大眼睛总是看这儿看那儿,不参加一切活动,最愿意做的事就是跟在原班张老师的身后,简直就是张老师的影子。有一次,他悄悄跟张老师说:“咱们班来了许多陌生人,不能跟陌生人走。”这小家伙,安全意识挺高啊!
分析及应对:幼儿对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小朋友产生明显的防范躲避意识,其实也是心理不适应的一种体现。对此,原班教师应将孩子的特点介绍给新班教师,新班教师应热情地接待孩子,尽快与其交朋友,消除其戒备心理。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相互认识、熟悉,帮助他们交到新朋友。
镜头三:“不准玩我班玩具”
合班后,甜甜每天不是像以往那样忙着到区域中去玩,而是忙着尽量将班级中的玩具收到自己跟前,用两只胳膊围拢着,嘴里嘟囔着:“这是我们班的玩具,不准你们玩。”有的小朋友忍不住,就会来抢,极易引发“战争”。
分析及应对:幼儿不愿与陌生的同伴分享玩具,极力保护自己的东西,这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此,教师一是要让孩子们尽快彼此熟悉,成为新朋友。另外,要加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现在大家已经是一个班的朋友了,好东西要共同分享,还可将另一个班的部分玩具拿过来进行交换玩,消除“战争”的爆发。
组织丰富而适宜的活动
假期合班后,许多教师会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只要看着孩子别出事就行了,活动组不组织无所谓,这是不对的。诚然,假期中无教学任务要求,但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应根据新班级的特点,随机组织丰富多彩而适宜的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假期。
在新班级的活动方面,可开展区域活动、美工活动、故事活动、阅读活动、体育游戏等,教师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也可让大孩子与小孩子合作,共同完成某一个活动。比如,可组织孩子们搭建一座高楼,大带小,各尽其能,共同完成,体验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合作的乐趣。
全园性的活动能让幼儿体验大家庭般的感觉。比如,每周一次室外水果大餐:我园有一个长长的葡萄长廊,长廊下有许多小木凳。每周四下午不太热时,组织孩子们到长廊下吃水果大餐,朗朗笑声回荡在院子里。再比如,每周五下午互换礼物:孩子们将平日美工活动时的作品赠给班级内的朋友,也可进行全园性的互赠,每当拿到别人赠送的小礼物时,孩子们都如获至宝。
合班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做法,无论哪一种,都应保证幼儿和教师在园生活平稳、有序、安全,让幼儿爱上新班级,在炎炎夏日里有别样的乐趣和收获。(作者朱续杰,系山东省烟台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