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高考作文紧扣时代脉搏 从单一命题到个性化思考 教育信息早知道-教育职场 何长春 242442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40年高考作文紧扣时代脉搏 从单一命题到个性化思考 教育信息早知道-教育职场 何长春 242442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职场 > 教育信息早知道

40年高考作文紧扣时代脉搏 从单一命题到个性化思考

2017-06-08 14:24 | 来源: 大众网

      新世纪以来

  作文命题更多元化

  省实验中学吉林絮老师已从事语文教学16年,她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大体分四个阶段。1978-1989年,是高考作文的恢复初期,这一阶段以命题作文为主。如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1988年《习惯》等。“命题作文跟历史传统有关,写作目标明确,考生不易跑题。”吉林絮说。

  1990-1998年,高考作文进入变革发展时期。这期间,市场经济步伐加快,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命题作文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逐渐淡出,材料作文登上历史舞台。

  1999-2014年是作文命题的多元化时期。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拉开序幕,这一年的高考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首次采用话题作文。“思维活跃、涉猎广泛、文学素养好的学生会受到格外青睐,思维的发散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吉林絮说。

  比如,2010年山东卷格言式命题“人生的光与影”等等,将单一的话题作文发展成关系型话题,侧重对学生逻辑思辨等多元能力的考查,能准确区分考生的认知水平、写作水平。2015年至今,高考作文进入新局面。近两年的各省份高考作文命题各具特色,有寓言故事型、有文学文化语段、有哲思语录型等等,新材料作文形式多种多样,且各种类型之间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现实感

  是永恒的旋律

  “高考作文材料的选择,不仅将目光投射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还蕴含着强烈的时代脉搏。”吉林絮说。如2001年全国卷提供的寓言材料:船小负载超重,须从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中选择一个丢掉,方可安渡难关。这则立意明显指向道德层面的选择,极具启发性和方向性。

  “助人与受助”是2007年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一年全国卷的作文材料是歌手丛飞节衣缩食资助178名贫困学生,而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竟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汶川地震”是2008年的大事件,高考自主命题的半壁江山被这个重大题材占据,可见作文命题蕴含着时代的最强音,现实感是永恒的旋律。

  吉林絮说,高考作文材料无不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从2015年“高速公路上行车打电话,老陈遭儿子小陈投诉”“科学家小李、焊接工老王、摄影博主小刘,谁最具风采?”到2016年“小陈成功创业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推陈出新”,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作文的社会功用,命题渗透着“文以载道”的取向,考查高中生对人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材料富含生活哲学

  侧重内省和审美

  自2005年开始,山东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已有12年,在吉林絮看来,“稳中求变”是这12年来作文命题的突出特点。山东卷善于提供富含生活哲学的材料,引导学生个性化思考。如2014年“透过窗子看风景,有人看到了静,有人看到了动,有人看到雅,有人看到俗……”这类材料,来自日常生活细节,却拒绝同质化的行文倾向。“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心态心境如何,眼前的风景就如何。因为每个具体的“小我”蕴含着各自特殊的生命内涵,这种侧重体悟内省、侧重审美的命题倾向在山东卷作文命题中体现得非常鲜明。

  同时,辩证思维的培养也是山东卷极为关注的。如2010年的“生命中的光与影”,引导学生思考“光”与“影”各自的本体,也许是身体的完整与残缺,也许是人性的健全与灰暗,也许是人生历程中的高潮与低谷……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还在某些时刻发生转化。再如2016年“行囊”,引导学生思考该往行囊中装些什么,到底何谓“有用”、何谓“无用”的东西,“有用”与“无用”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多元性的命题趋势既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要求学生返回写作的本质。”吉林絮介绍,针对不同材料,学生首先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重在立言,能用自己的语言驾驭想法;重在谋篇,深入探讨原因或提出建设性方案;重在析理,掌握更多的论证手法和论理工具,将作文从考场返回生活,再由生活重返考场。

  齐鲁晚报记者郭立伟实习生陈诗佳

责任编辑: 何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