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十一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郑喜奎
中国吉林网讯 记者 郭美佳 高考已经进入倒计时,考生怎么学才能事半功倍?怎么考才能把自己多年所学发挥到最好?连日以来,本网的“高考名师”亲传考试技巧,预测命题方向,揭秘备考诀窍,受到了不少考生和家长的关注。考前考生在历史的复习策略上应该怎样去把握?记者采访了长春市十一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郑喜奎,为考生备考指点迷津。
模拟考试暴露的问题
郑喜奎总结了考生在这几次模拟考试暴露的问题,“很多考生在答文综卷子时,时间都不够用。这当然有基础、能力方面的原因,但也有学科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因素,答政治题部分阐述过长,造成前紧后松的局面,结果到答历史题部分就没有时间了。”
在考试当中,学生由于马虎、或者对题干语言理解错误等原因失分现象比较多,对问题考虑不全面,答题角度过于单一,尤其表现在近两年在历史高考中所采用的分层评价法评分的试题上,失分现象尤为严重。
许多学生不会使用学科语言答题,答题语言过于口语化;还有的同学语言过于概括,违背历史学科答题语言具体化的要求。在考试中用其他学科语言答本学科试题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语言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就是答题语言与试题情境脱节,机械照搬教材知识,忽略试题创设的新情境。
郑喜奎指出,历史试题是以大量的文字或其他形式的材料为载体的,学生对试题材料解读水平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作答。在考试中,学生因对材料的理解不充分、不深刻,不准确,也就是读不懂或读不透试题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由此导致失分现象失分普遍。
考生怎么做才能不丢分
郑喜奎表示,历史试题分为基础题、一般难度题和较难题,建议做基础题不丢分,做难题不得零分,能答出一点就写上去一点。答题时要安排好框架,分小点、分序号,根据设问来答题。
同时,还应合理分配时间,把握答题节奏,稳扎稳打。做选择题,一般来说,一个选择题用时1分钟左右,一道非选择题,一般用15分钟左右,所写的答案要点与分值基本相当时,就要停下,做下一个题目,等做完后面的题目后,若有时间再补充答案要点。
对于确实很难的题,不要轻易放弃,特别是非选择题,应尽可能写上几点,要么把与题目相关的书本知识和时政知识写一点,要么把题目材料抄一些,或者把题目材料“翻译”、整理成学科语言,因为现在试题的特点都是情景题,答案都来自对试题隐含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选择题做完后进行检查和修改时,有的学生总觉得原来有的答案有问题,于是就进行修改,结果往往是改对的少,得不偿失。郑喜奎建议先入为主,别轻易改动,因为开始做题时,思路清晰,思维活跃,考试的后期,人脑开始疲劳了,思维也没有先前那样深刻、清晰了。其次,写在试卷上的文字不要轻易划掉,因为高考批卷工作是“错误里面找正确”,一般不倒扣分。
把以前做错的题再过一遍
剩下这段有限的时间如何高效备考?郑喜奎提出三点建议:每天做12道选择题保持“手感”,提高做题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材料题没时间做,要保持浏览重点题的设问,通过看材料题能提高悟性和耐性,以及做题的规范性。现在不提倡花时间再做新题了,一是时间不允许,再说很多题是类似的。把以前做错的题再过一遍,避免再犯同样错误。这一阶段要有相当量的题训练(限时训练),找感觉,没有这个感觉,真正答题会生,思路也不熟。
知识重组,深化理解。针对新高考的特点,我认为最后阶段的复习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应侧重对知识的重组。新课改后的历史学科高考具有史观新,视角新的新特点。基于此,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应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史观对知识进行再认识,构建不同的知识网络,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