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吉林省松原市偏远乡村的一户普通人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父母给他起了名字,叫马佳森。
小时候上学,马佳森身体不好,经常请假,学习跟不上进度,成绩越来越差,这导致他逐渐丧失了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初中毕业后,父母不希望年纪还小的他过早步入社会,最后决定让他到技工院校学习一技之长。
2017年9月,马佳森来到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级技术学校,学习机械加工与数控。
由于家庭不富裕,种地是家里唯一的收入,马佳森便一门心思想学习技术,让父母脱离那个偏远的乡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学期学校开设的理论课很枯燥,这对马佳森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但随着实习教学的深入学习,很多问题在实际操作后就渐渐理解了。
一年后,马佳森掌握了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全优成绩。经过学校选拔,二年级的马佳森顺利进入了校集训队。训练艰苦而充实,训练中,他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提升。
2019年9月,马佳森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和人社部共同举办的“第十五届振兴杯吉林省选拔赛”,经过长达7个小时的角逐,他以吉林省第二名的成绩,获得参加国赛的通行证。
为了能在全国决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决定将马佳森送往广东省国赛基地进行训练。
在国赛基地训练中,马佳森明白自己与优秀选手还存在很大差距,大赛衡量的不光是技能水平,也是在考验比赛选手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指导教师为马佳森量身制作了大量单项和综合训练,并提出了高于国赛技术要求、国赛检测要求、国赛竞赛规则、国赛体能强度的训练标准,每天都会总结当天的经验和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心理及体能训练,使马佳森很快掌握整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和加工重难点。
为了更好完成整套零件的加工,冒着广州40摄氏度的高温,马佳森在车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每天训练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车间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选手。马佳森知道,要想不被甩在后面,就要付出刻苦训练。在高强度的训练过程中,他在一次次反复练习中不仅提高了技能,也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刻苦钻研、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当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在美丽的杭州市举行时,经过两年学习、训练,加上一个月的国赛基地集训,马佳森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经过七小时实际操作和两个小时理论知识比赛,沉着应战、稳定发挥,终于取得全国第七名好成绩,成为本届吉林省代表队四个参赛项目、十二名参赛选手中,唯一获奖选手,也是该项目东北三省唯一获得奖项的选手,并获得“第二十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按照大赛政策,获各职业(工种)6-20名的选手,三年内来杭州工作的,可认定为杭州市E类人才,享受每月2500元租房补贴等系列配套政策,这对一个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事,留在杭州,更是可以提前实现他“让父母脱离那个偏远的乡村”梦想……
2020年7月,毕业后的马佳森,并没有选择留在待遇丰厚的杭州工作,而是选择回到家乡,报答生他、养育他的这片黑土地。他留在母校,成为一名实习指导教师,教授学生普通车床和数控车床操作。
人生中第一次做教师,马佳森工作初期并不很顺利,他的年龄和学生相差仅有几岁,这让刚从学生身份转换为教师的他压力很大,一时间有些不适应。马佳森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教学方法,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仅很快适应了这个身份,在课余时间,他还参与到校集训班的训练工作中,将比赛经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们。
一路奋斗,伴随着一路“绝地反击”。
如今的马佳森,已百炼成钢。他希望,车工这项技术,能够发扬光大;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队伍中来……
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级技术学校供稿供图